“工匠之縣”縣長擔當推介官 向瀾湄國際影像周嘉賓介紹高原好物
中新網青海囊謙8月21日電(陳宗淇)“囊謙縣現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6項,囊謙縣也素有‘工匠之縣’的美譽。”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人民政府縣長西然江措不無驕傲。
20日,參加2024瀾湄國際影像周的嘉賓,抵達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在該縣香達鎮大橋村的一處非遺展示現場,西然江措擔當推介官,向中外嘉賓一口氣介紹了當地一二十種非遺產品及制作技藝。
瀾滄江-湄公河一頭聯結闊野千里的青藏高原,一頭聯結草木繁密的熱帶雨林,這條大河源自青海省玉樹州,匯成于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經“彩云之南”,貫穿老撾等東盟五個國家。而作為瀾滄江上游的囊謙縣,是瀾滄江-湄公河流域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和生態屏障。
西然江措介紹,囊謙縣是青海的“南大門”,依托當地獨特自然及文化優勢,囊謙好物中,最著名的當數“三黑一紅”。
“三黑”即黑青稞、黑青稞釀造的黑啤酒和黑陶。西然江措解釋說:“囊謙在歷史上是玉樹州的糧倉,黑青稞種植面積大,加之當地種植的黑青稞營養豐富,因此,不論是囊謙的黑青稞還是黑青稞釀出的啤酒,品質都不錯。”
上述還有“一黑”,即黑陶制作技藝。西然江措說,“囊謙的黑陶制作技藝,流傳了成百上千年。”
“我們用的是囊謙當地專門制作黑陶的陶土,讓其不見太陽,自然風干,之后再放入傳統器具中搗碎,然后在牛皮中放置數月,才能動手制作。”囊謙縣藏族黑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白瑪群加說,這一過程均采用手工,再經過拉坯、晾曬、雕刻、燒制、上色等三十余道工序后,才能將黑陶制作出來,成功與否,還與天氣、制作工藝等息息相關。
網絡博主BATSUNOVA IRINA拿著黑陶飾品反復觀看,她對搭檔說:“我很喜歡這個小掛件,不僅圖案精美,質感也很不錯,還配有牦牛毛染色而成的穗,給人的感覺簡直太奇妙了。”
而“一紅”指的就是囊謙的紅鹽產業。目前,囊謙縣已發現多處鹽泉,其中有8處建為鹽場。
在現場,西然江措還耐心地向現場嘉賓介紹宇托藏香、刺繡唐卡、阿恩藏藥、覺拉藏刀、青南紅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品及其制作技藝。
與上述黑陶不同的是,覺拉藏紅陶制作也很講究。“紅陶制作起來也是相當繁瑣。”覺拉藏紅陶非遺傳承人東周說。
“紅陶和黑陶的制作不僅是一項技藝,同時也是一種傳承,更是當地村民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東周介紹,制作而成的陶制品,通過網絡的渠道售往全國各地,甚至走向海外。
2024瀾湄國際影像周由青海省外事辦公室、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中共玉樹州委、玉樹州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青海分社主辦,中共玉樹州委宣傳部、中共雜多縣委、中共囊謙縣委及雜多縣人民政府、囊謙縣人民政府承辦,中新社國際傳播集團青海分公司執行。
同時,2024瀾湄國際影像周獲得復旦大學、河海大學、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的支持。(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