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防災減災“小竅門” 力保汛期民眾“大安全”
中新網西寧7月5日電 題:青海防災減災“小竅門” 力保汛期民眾“大安全”
作者 李雋
夏日雨后,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鄉,劉家溝村支部書記吳智中來到村民周有菊家院外。
在查看屋后陡峭的山崖和安裝在山坡上的山體位移監測站的普適性監測點后,吳智中才放下心來,走進周有菊家詢問情況:“這幾天雨水多,家里的院墻沒出現啥問題吧?”
圖為吳智中(中)拿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避險明白卡》給周有菊(右一)看。李雋 攝
吳智中拿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避險明白卡》給周有菊看,他說:“你們家位于滑坡體中前緣,地震、強降雨、不合理開挖都會讓后山滑坡,一旦有情況就趕緊往村廣場的安置點跑,有啥事情就趕緊給我打電話,微信群里喊也成。”
院外的村道上,互助縣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和西山鄉政府鄉長孫樹明正在查看村里各處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具體情況。
孫樹明介紹:“我們對各村山洪災害易發地段及21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重點排查與登記,時常對居住于危險地段的農戶針對性地進行防汛及地質災害安全知識培訓,設置危險警示牌、應急避險場所標識牌,發放山洪災害避險明白卡等。保證各類防汛物資充足到位,并做到專庫存放、專人保管,確保如遇災情及時高效調撥到位。”
圖為縣鄉村三級相關工作人員查看應急避險警示牌。李雋 攝
青海省海東市地處內陸屬干旱性氣候,地形多為山區,暴雨、冰雹、雪災、干旱、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發生比較頻繁。根據預警預報信息,海東市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迅速啟動“叫醒、叫應”兩個機制,緊盯“轉移誰、誰組織、何時轉、轉到哪、如何管”五個關鍵,及時組織基層黨員、駐村干部、民兵、志愿者等力量,“一對一”幫扶民眾應急轉移避險。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灘鄉岳峰村,“應急明白人”石炳壽穿著印有“海北應急”的藏青色外套,在村里走訪查看:“現在是汛期了,安全防范特別重要。有啥緊急情況,我就要提前通知大家,做好準備。”
石炳壽快步走在村道上,看看這家的院墻,看看那家的電線。“最近我天天都要去村民家走訪,看房屋、看棚圈,給大家做防汛、防雷電的宣傳,發放安全防范告知書。昨天剛去了吳君安家,他們家的住房長久不住人,圍墻有裂口,遇到下雨天會有危險。今天我去他隔壁家看看,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他說。
今年4月,青海省海北州先行先試,優化整合村警、生態管護員、網格員等基層力量,率先在青海省探索組建培育基層“應急明白人”隊伍。
圖為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西山鄉應急物資儲備庫一角。李雋 攝
“我們探索建立全州30個鄉鎮應急辦全覆蓋,214個行政村、28個社區及青海湖農場、浩門農場等行政區劃和礦山、危化企業全部配備應急明白人,常態化構建‘十分鐘’應急響應圈,確保各類預警信息‘縣鄉五分鐘、村戶十分鐘’全部叫應到位,提升了一線災害防治水平和基層民眾自救互救能力。”海北州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韓虎山說。
今年,青海省健全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完善聯合會商研判、風險識別防控等機制,對不放心、不托底的區域部位持續開展常態化排查,持續推動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重點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程,提升房屋等設施設防水平,加強防災避險科普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該省嚴格落實高等級預警聯合值守制度,強化“叫醒”“叫應”機制,特別是深夜強降雨、地震期間,確保既“叫醒”、又“回應”,果斷轉移受威脅群眾,防止人員傷亡。同時,青海省不斷加強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優化救援裝備配備,壓實基層應急物資儲備責任,加強預案編制管理和應急演練,提升救災救援水平。(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