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成“田秀才” 青海湟中“90后”新農人逐夢鄉村
中新網西寧4月24日電 題:大學生成“田秀才” 青海湟中“90后”新農人逐夢鄉村
作者 李雋 俞惠珍
“過兩天要下雨,我們抓緊時間把剩下的油菜種完。”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李家山鎮河灣村,“90后”小伙楊德龍招呼著同村的趙林從湟中盛夏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農機倉庫里開出播種機準備下地。
父親楊占云整理著倉庫的物料告訴記者:“好不容易供出來個大學生,現在又回來種地。不過現在政策好,他自己也好學,這幾年種地,他比我種得好。”
從剛開始的不理解,到放心地將種田“接力棒”傳給兒子,楊占云看到了楊德龍一路走來的努力和堅持。
2015年,楊德龍大學畢業后,決定返鄉創業,看到年長的父輩辛苦種地,便有了留在他們身邊“種大田”的想法。
“這幾年國家的三農政策特別好,我還年輕,不會的可以學,我在鄉村長大,現在鄉村要振興,我也想出份力。”楊德龍說。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然是大學生,但在農業方面他是個“門外漢”,面對著選種、施肥、蟲害防控等農業技術時,他很茫然。
整理過思緒后,楊德龍天天往地里跑,向父輩請教、向種田能手咨詢,但凡有關于農技培訓,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邊干邊學,慢慢地,楊德龍掌握了農作物生長的規律和種植要點。在家人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和幫助下,2016年2月,楊德龍成立了湟中盛夏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并獲得了34.7萬元的湟中青春創業扶貧貸款。
“種地是門技術活,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技術,所以我就報名參加各種培訓班,去學習種養殖技術,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學到了很多好的種植技術和種植經驗。”隨著不斷學習,楊德龍對農業種植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他的悉心經營下,合作社種植面積從最初的幾十畝增至現在的三百畝,都種上了小麥和油菜。
“合作社流轉了40多戶的土地,他們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就是老人,土地流轉付給他們租金,像趙林一樣家里有孩子不能外出打工的,有時候也到合作社幫忙,我們每天支付工資。”楊德龍說,目前合作社已實現全程機械化,從耕田、播種、收割都不需要大量勞動力,農忙的時候需要30多名務工人員,按照不同勞動分工,務工人員每月能有3500元至4500元的收入。
和楊德龍一樣,經常參加湟中區新型農民培訓的劉建榮也是返鄉創業大學生,畢業后打工多年的他,在2020年回到湟中成立了榮盛家庭農場,通過幾年努力,農場已初具規模。
“家庭農場從剛開始的200畝,到今年的1000畝左右,主要種植馬鈴薯、小麥和燕麥。從剛開始的經驗不足到現在的得心應手,離不開不斷學習實踐。”見到劉建榮的時候,他正值熟練地種植馬鈴薯。
雖然是農村孩子,但是真正開始種地,劉建榮覺得很不容易,政策不了解、技術不熟練、市場不掌握,通過每年參加區上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還有課外實踐活動,他才成為了村民口中的“田秀才”。
劉建榮說:“兩年多的時間,我才把農業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付諸實踐,收入也從2020年的4萬多元到了去年的16萬元。我相信只要繼續提升自己,今后會越來越好。”
“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根本在于農民自身能力的提升,我們要培育廣大農民‘想振興愿振興’的意愿和志向。通過培訓發展壯大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為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湟中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勝明說,2023年,湟中區培訓高素質農民1240人,學員們通過考核獲得結業證書,持證率達100%。(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