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保險觀的平安實踐:從“人、技、保”助力打造韌性城市
【推廣】
9月16日7時,臺風“貝碧嘉”在上海浦東臨港登陸后,一路向西,橫掃上海全境。這個1949年有記錄以來正面登陸上海的最強臺風裹挾著巨大雨量,讓上海一度按下暫停鍵,機場停航,地鐵停運,高架道路封堵,外賣停送……
面對臺風,在防災救災第一線里,平安產險理賠人員穿著橙色沖鋒衣,冒著風雨,快速理賠,參與救災,努力讓上海加速回歸日常煙火氣。在“央視財經金融強國——上海金融之夜”節目上,這一幕成為金融護航實體經濟的典范案例。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空間。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人口、資本、技術和能量等各類要素不斷向城市聚攏,變得更加集中,一旦遭遇突發和風險事件,就可能對城市居民日常生產生活造成廣泛而嚴重的影響。增強城市韌性成為世界城市的一道“必答題”。
平安產險助力打造韌性城市正是財險業踐行大保險觀,探索金融強國的一個生動寫照。平安產險強化樹立大保險觀,立足保障主業,從“人、技、保”三個要素,構建“保險+科技+服務”模式,不斷豐富保險內涵和外延,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救災服務,支持筑牢災害防護網,讓城市在風險面前快速“自愈”。
人:一支平安志愿者應急救援隊,筑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
人是城市生命體的細胞,是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唯有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增強“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意識和能力,才能在堅實的根基上構筑起城市應對災害風險的抵御力和復原力。
每當災害發生,保險理賠、風控人員總是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為客戶提供救援和服務,也積累了豐富的風險防范和處置經驗。在應對臺風“貝碧嘉”登陸上海期間,平安產險就投入了460人次的救援人力、230臺次的查勘車以及182臺次的施救車輛,提供了1820次拖車服務。
這一抹勇敢逆行的平安橙身影還出現在四川瀘定縣地震、超強臺風“杜蘇芮”、海南“摩羯”臺風等救災一線,全力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據介紹,今年,平安產險理賠隊伍還聯合藍天救援總隊開展了應災救援專題培訓,并成立了“平安守護者應急救援理賠先鋒隊”,進一步夯實理賠隊伍救援專業能力,筑牢防災減災基層防線。
為更好助力提升基層應急協同應對能力,從2019年開始,平安產險在平安集團“平安守護者行動”指引下,積極發揮專業優勢,創新探索了“1+N”防災減災救災模式,通過組建一支平安志愿者應急救援隊,提供風險排查、應急演練等N項服務,進一步引導、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應急管理,持續增強大眾防災減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多年來,平安產險志愿者應急救援隊走進社區、學校、企業、園區、鄉村,向大眾開展防災減災科普、消防演練、救援培訓等,助力基層增強安全意識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火災防范一直是基層防災減災和應急工作的重點內容。為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12月12日,中國災害防御協會與中國平安在南京舉辦了以“平安守護·防患未‘燃’”為主題的2024年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公益活動。活動上,平安產險與中國災害防御協會聯合發布了《城市重點消防安全與火災防控指引》。
據悉,該書是一本面向社會大眾普及城市火災防范知識、增強公眾安全意識的科普讀物,匯聚了行業協會、高校、研究機構等相關專業學者對城市消防安全的多年研究和實踐成果,以及平安產險多年來的承保經驗、風控實踐及理賠大數據等多維度分析成果,從家庭消防安全到企業安全防范,從火災預警到初期滅火,從逃生自救到災后重建,通過案例剖析、原理闡釋和使用操作指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導社會公眾掌握火災避險自救技能,最大程度地保護好自己、減少財產損失。
基層應急管理現代化需要依靠群眾,堅持群眾路線,拓展人民群眾參與的有效途徑,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隨著《城市重點消防安全與火災防控指引》走入千行百業、千家萬戶,基層應急能力也將持續提升,為韌性城市建設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
技:一套自主搭建的鷹眼系統,打造以科技為核心的風險減量服務
科技創新是增強城市韌性的重要基礎。積極應用新技術手段,可以為韌性城市建設提供有效技術支撐。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應用的快速發展,保險業也積極運用科技賦能提升保險業務效率,強化提升風險減量服務能力。
2023年1月,原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印發《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鼓勵保險公司積極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重塑風險減量服務理念。
長期以來,平安產險積極運用科技力量賦能災害管理。這也成為平安產險開展風險減量的最鮮明的特色。
平安產險自主搭建了“鷹眼系統DRS2.0”,應用時空大數據引擎、氣象災害模型、衛星遙感、機器學習等多項技術,聚合超2萬億條地理、災害、氣象、保險數據,可以提供災害預警、風險篩查、巨災風險管理等多場景服務,貫穿“保前-保中-保后”的全鏈路災害風險管理體系。
據介紹,今年“貝碧嘉”臺風來臨前,平安產險通過鷹眼系統篩選可能受臺風影響550余家企業客戶,逐一及時發送防災貼士、災害施救指南、風險案例,并對近50家潛在高風險客戶實地風勘,給客戶配備防汛沙袋,檢查水淹預警器運行狀態等。此外,還給300多萬客戶發送了預警信息,提醒大家把車輛移到安全地方。
“當系統根據模型,計算出暴雨落區或洪水淹沒范圍后,將在災害發生前24小時,通過多渠道向客戶發送災害警示,告知防災策略。”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科技讓保險服務從事后補償向事前管理轉型成為可能。
同時,平安產險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在防災減災領域的運用,推動升級智慧用電、消防安全物聯網及水浸智能監測技術,建立“物防+技防”維防控體系,實現實時、精準地風險管理。在深圳,平安產險運用物聯網信息化技術,通過為客戶安裝物聯網監測設備,建立非居用戶可燃氣體濃度監測預警體系,實現對非居用戶燃氣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并處理燃氣泄漏等安全隱患,實現燃氣安全前中后端全方位風險管理。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織就一張安全智能防護網,讓城市風險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和高效化逐漸變成可能。
保:一系列安全保障產品,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作為一種風險轉移工具,保險機制能夠發揮損失補償、防災防損的功能,可以增強家庭和企業在遭遇災害風險沖擊之后的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在建設韌性城市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臺風“貝碧嘉”“普拉桑”登陸上海后,平安產險落實應賠盡賠、應賠快賠,累計賠付超1.3億元,助力在滬的近1200家企業及超4100戶家庭恢復生產生活。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較多且分布領域廣、發生頻率高,加之全球氣候變暖,近年極端天氣明顯增多,由此造成的氣象災害隨時可能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險業新“國十條”就將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放在了保險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首要位置。
據了解,早在2015年,平安產險就積極參與了廣東省巨災保險試點,目前已在深圳、北京、廣東、湖北、黑龍江、廣西、陜西、青海、西藏、廈門、大連、寧波等多省市,就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和實踐,并結合各地需求,廣泛開展巨災指數保險、巨災救助保險、復合型巨災保險等保險產品試點工作。
其中,不同于一般巨災保險,巨災指數保險以強降雨和臺風作為受災指數,一旦觸發賠付條件,無需實地查勘定損,即可按照保單規定核定賠付金額,直接支付,極大提高了救災效率,有利于災后重建復產,切實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比如,今年廣東梅雨季,肇慶市出現罕見的大范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4月24日,根據廣東省巨災指數保險平臺提供的實時監測數據,肇慶市巨災保險的成災指數為77.88%。災害發生后,作為肇慶市巨災指數保險的獨家承保主體,平安產險肇慶中支開通理賠綠色通道,啟動巨災指數保險預付賠款程序,按照觸發肇慶巨災的第四層賠付,預付賠款4000萬元,有效助力災后重建。
成立36年來,平安產險立足保險主業,持續創新保障供給,推出了巨災指數保險、安全責任險、家庭財產險、企業財產險、意外健康險等一系列的保障產品,覆蓋人身傷亡、房屋財產損失、救災物資費用等,形成災害風險保障全場景,不斷織密城市減災減損保障網。
踐行大保險觀生動寫照:從人、技、保助力打造韌性城市
“韌性”這個機械工程概念,原本指在受到外界沖擊情況下恢復原狀的能力。在城市治理中,韌性內涵包括了應對災害的適應力(災前)、抵御力(災中)和恢復力(災后)。而保險業具有風險分散和風險管理功能,天然契合韌性城市概念。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對保險機構風險保障、風險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長,對于保險保障的需求正逐步從單純的風險保障功能轉向全流程、全周期的保險服務。
在建設金融強國的新征程中,保險企業要樹立大保險觀,立足“金融為民”,不斷拓展和豐富保險內涵和外延。平安產險聚焦“人、技、保”三個要素,構建助力打造韌性城市的服務體系:災前依托科技賦能提供災害預警,不斷助力提升基層應急能力,助力提升城市的適應力;災中,依靠平安黨員先鋒隊、志愿者救援服務隊快速應急響應,第一時間開展救災,助力提升城市的抵御力;災后發揮保險本源職能,通過快速理賠、主動預賠,提供及時風險補償,助力提升城市的恢復力。
可見,平安產險充分發揮保險、科技的專業優勢,融入打造韌性城市全流程,展現了保險分散風險、風險減量、風險補償等豐富功能作用,成為踐行大保險觀的一個生動寫照。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保險業大有可為,也要大有作為。保險機構正牢固樹立大保險觀,在提高經濟韌性、增強市場活力、完善民生保障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積極作為,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