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湟中:非遺小院里的故事
中新網青海新聞10月30日電 題:西寧湟中:非遺小院里的故事
作者 俞惠珍
在西寧市湟中區魯沙爾鎮迎賓路,有這樣一座院落,走進這方天地,處處能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推開門,一座二層小樓映入眼簾,長桌圓凳、文創擺設……古樸和現代,民俗與時尚在此交融。
“我們和武漢大學建立了橫向合作,他們給我們出設計圖、設計稿,包括紡織品底層他們要改成布層,以后可能會實現洗滌……”循著聲音來到二樓見到小院負責人柳晴雯時,她正在給繡娘們分享她的武漢之行。
前幾日,柳晴雯帶著小院繡娘們的作品參加了在武漢舉行的“錦繡長江”非遺展后,給大家帶來了好消息。
“非遺小院”是青海非遺生活館設立在西寧市湟中區的非遺研學、體驗基地,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堆繡制作間、展覽館、文創展示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文化場所。
來到非遺小院,一定要去見一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國家級代表傳承人喬應菊,走進她的工作室里,她正在認真地創作新的文創產品。
“現在我做的是布藝,一個花瓶放一束花,這里有三、四種花,這個是格桑花、月季、馬蹄蓮,也是一種堆繡的創新產品,這個是立體堆繡。堆繡一般是裝框,或者放在盤子里,所以我試著讓它立起來,做成立體的。”喬應菊邊制作花瓣邊和記者聊了起來。
在喬應菊看來,湟中堆繡不僅是手藝,更是傳承千百年的文化。雖然產品在不斷創新,但是手藝一直在守正。
“非遺小院”的負責人柳晴雯就是喬應菊的女兒,從小受母親熏陶她對湟中堆繡很感興趣。2017年和母親創辦湟中錦繡軒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專注于湟中堆繡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
2019年,母女倆以“公司+工坊+農戶”的運行方式在湟中區成立工坊,通過專業技能培訓,靈活派發工作任務,訂單式管理的方式,實現工坊繡娘就業增收。
“剛開始不知道為鄉村振興能做些什么,后來經過鄉村調研,我覺得可以用我們的堆繡把‘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柳晴雯說。
在帶動農村婦女發展的同時,柳晴雯還注重堆繡文化的傳承保護和技能人才的培養。2021年,柳晴雯組建湟中堆繡創意研發團隊,研發出120件以堆繡為元素的文創產品,帶著這些作品,柳晴雯跑遍了大江南北,參加各類活動,讓湟中堆繡走出湟中。同時,建立繡娘人才梯隊培養模式,目前培養固定精工繡娘19名。
繡娘宋生艷學習堆繡3年了,來小院也有1年的時間,現在能夠獨立完成一些作品,也能增加收入。
“我最初傳承堆繡,把堆繡作為我自己事業的時候,那個時候對很多游客來說,他們知道這是堆繡但是參觀的方式都是走馬觀花,跟游客產生不了任何鏈接。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最終我和我的團隊開始堆繡研學課程的開發,最終有了我們的非遺小院。”多年的創業經歷,讓柳晴雯對如何將非遺技藝更好地傳承保護有了新的認識和想法。
有了思路,就有了目標。非遺技藝要想得到有效的轉換,還是需要創新,不僅是技藝的創新更是觀念的創新。
這里最大的特色是將非遺帶入普通人的生活,推出改良款手工制作,讓大家近距離領略非遺傳統的魅力。
據了解,非遺小院開放以來,已經接待了5700多名游客前來體驗、研學。
近年來,湟中區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秉持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傳承理念,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活下去”“火起來”。截至目前,湟中區已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9項,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6人。(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