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國家公園文化建設,政協委員這樣說
國家公園文化是國家公園建設的靈魂,是推動國家公園建設提檔升級、擴大影響力的有力舉措之一。聚焦如何推進我省國家公園文化建設,省政協委員結合調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胡芳:傳承弘揚三江源生態文化
省政協委員、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員胡芳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和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逐步推動下,三江源傳統生態文化與綠色發展理念、新時代生態文化逐步融合發展,得到了強化提升與豐富拓展。”她建議,加強對三江源傳統生態文化資源的全面深入調查,傳承弘揚其與現代生態知識相契合的理念與生態保護行為,并將其運用到國家公園的環保工作實踐當中。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體系,加大組建國家公園簽約攝影師和畫家、自然文學簽約作家團隊力度,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生態文化產品。
她表示,應加大生態文化與產業融合力度,推動生態文化產業化發展,結合各園區傳統利用區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優勢,開展生態文化旅游。如在長江園區開展探訪高原牧場、體驗游牧生活和傳統生態文化等的生態文化旅游;在黃河園區開展觀賞高原河湖風光、體檢格薩爾生態文化和山水文化等生態文化旅游;在瀾滄江園區開展江源漂流、峽谷探險、康巴文化體驗等生態文化旅游等。通過采取訪客預約制、訪客容量控制、固定體驗線路、設立訪客監測體系等措施,積極開展特許經營、生態體驗和科考研學。大力發展藏醫藥、民間演藝等特色文化產業。如可通過與青海大學藏醫學院、青海藏醫院合作開展人才培訓、藥材種植,提高藏醫藥制藥技術、規模和現代化發展水平等方式,推動三江源地區藏醫和藏藥產業發展;發掘藏族傳統民間歌舞中的生態文化內容,加強對藏族土風表演團民間演藝人員的語言、現代生活技能培訓,通過多項措施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內各園區的民族民間演藝團體走出去。
劉實民:持續開展國家公園生態文化成果轉化利用
“我們需要進一步挖掘、研究闡釋生態文化內容,鼓勵更多部門和企業、更多文化工作者參與到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成果轉化中,為深入推進國家公園文化體系建設工作營造良好氛圍。”省政協委員、省文物局副局長劉實民說。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文明的載體。劉實民介紹,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已完成人文資源本底調查,歷史文化遺產有134處(有古建筑、古墓葬、古遺址、石窟寺、近現代建筑五類),為研究闡釋好境域內的歷史文化奠定了基礎。祁連山境域內的青海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中華文化源流、研究我國多民族統一歷史進程,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具有獨一無二的代表性意義。他建議,應進一步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文化建設中,利用好這些歷史資源,把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歷史文化資源作為絲綢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的核心線索,對考古研究成果進行創新轉化。加深理清青海歷史時期邊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脈絡以及我國多元一體歷史格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過程,展現青海歷史文化的兼收并蓄、多元絢爛、交融多彩,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海標識。同時,結合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促進文旅融合,積極協同開展國家公園文物主題游徑工作,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干,以特定主題為主線,集中展示專題歷史文化的文化遺產旅游線路,用好文物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繼續深入開展國家公園生態文化宣傳工作,充分利用短視頻、自媒體等公眾接受度高的新媒體交流平臺開展日常化、沉浸式的宣傳,不斷增強國家公園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