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門源保護傳承非遺成效明顯
中新網青海新聞3月8日電(馬洪龍 李雋)近年來,海北門源縣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不斷加強非遺挖掘研究、保護傳承、轉化利用、宣傳推廣等工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門源縣把建設非遺保護名錄體系作為非遺傳承的重要環節,調查整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十大類非遺資源近60項,錄制音像資料200余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檔案。2006年以來,陸續公布了4批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完善了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建設,建立了回族宴席曲、青海華熱藏族服飾等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9項。
目前,該縣有非遺國家級代表性項目2項,省級代表性項目16項,州級、縣級代表性項目11項。有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9名。有省級非遺傳承基地2個,省級非遺工坊1個,省級“青繡”培育企業2家,各級各類傳習所26個。
該縣圍繞非遺保護工作,依托開展西北五省區花兒演唱會、“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兩節”文化活動、油菜花文化旅游活動、自治縣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以及文藝宣傳輕騎兵宣講、戲曲進鄉村活動等,組織回族宴席曲、門源花兒、邊麻掌眉戶戲、門源皮影戲傳承人參加春晚展演、元宵節展演、“送戲下鄉”等豐富多樣的非遺展示展演、宣傳、傳承活動,推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進鄉村。
近三年來,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等各類展演展示活動300余場次。整理了門源皮影戲劇本《桑林鎮》,拍攝制作回族宴席曲、門源花兒、弦索民樂、回族婚俗、回族刺繡、漢族刺繡、華熱藏族服飾、青稞秸稈畫、蜂蜜加工技藝、門源宋家老醋、門源奶皮、措龍灘腰刀等12項非遺產品相關視頻,并在“金門源”微信公眾號、“門源縣文化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發布。
門源縣探索“非遺+文創”產業發展模式,組織、動員華熱藏族服飾、華熱藏族刺繡、門源漢族刺繡、窩窩藥枕、青稞秸稈畫、門源回族刺繡、華熱手工藏毯編織技藝和門源花兒等4家相關非遺企業和傳承人進駐門源“夢想小鎮”特色商業街區,建立了非遺傳習體驗中心,達到活態傳承的效果。
同時舉辦門源“夢想小鎮”開街儀式暨特色農畜產品和非遺文創市集,鼓勵傳承人開發涵納文化遺產元素的文創產品,展示門源特色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使非遺融入到日常生活消費和休閑體驗中,讓非遺“活”起來。推動“非遺+鄉村振興”模式,加大對門源福鑫原生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華瑞藏毯有限公司、門源金路眉戶戲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扶持力度,將傳統傳習所培訓授徒轉化為非遺產業工坊,增加傳統手藝人就業渠道,不斷促進產業升級、產品增效、農牧民增收,以推動非遺產業化賦能鄉村振興。(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