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聯合日報】青海玉樹高中校園見聞:學校是“家”更是“橋”
中新社西寧7月8日電 題:青海玉樹高中校園見聞:學校是“家”更是“橋”
作者 潘雨潔
“咻”,新鋪的柔軟草皮上,奔跑的少年身形敏捷,飛射的足球在高原淡藍的天空下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
多杰朋措站在場邊,密切觀察著場上球員,“現在校隊正在加緊選新,根據日常訓練表現,挑出好苗子。”他說。
多杰朋措是玉樹州第二民族高級中學的團委書記,該校地處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平均海拔4500米,是2010年玉樹地震后新建的一所寄宿制高中。
圖為玉樹州第二民族高級中學的學生在踢球。(資料圖片)中新社發 昂旺卓瑪攝
剛過下午五點,教室、操場、廣播站、藝術長廊……所到之處,學生們分組分班各自開展活動,校園有序而生氣勃勃。
“正課學習后是社團時間,目前有攝影、書法、美術、足籃球、格薩爾等11個興趣社團,足球、籃球社團最受歡迎。”多杰朋措邊走邊說。
校足球隊教練才仁旦周也曾是這里的學生。從小熱愛足球的他,高中時代表該校在青海省運動會中奪冠,自己也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并在2019年順利進入陜西省西藏民族大學運動訓練專業。
畢業后,才仁旦周回到母校的球隊任教,“有了學校的支持,我才能把愛好變成職業。”如今,他希望幫助學校培養出更多像他一樣的“幸運兒”。
看著球場上生龍活虎的孩子們,才仁旦周常常會“有點羨慕”:“我們那時沒有這么好的操場,只能跟玉樹州的其他學校踢幾場比賽。”而現在,每年不僅有省內、國內的系列聯賽讓學生開眼界、學經驗,“我們還細化了日常訓練的強度、難度,穿插小游戲,陪著他們一起玩、一起練。”他介紹。
圖為玉樹州第二民族高級中學的學生在踢球。(資料圖片)中新社發 昂旺卓瑪攝
晚餐時分,食堂飯菜飄香,“一周菜式不重樣,多有本地特色,下晚自習的高三生還有牛奶雞蛋等營養餐。”多杰朋措介紹。
食堂附近是整齊的四幢學生宿舍,藏式風格的小樓紅頂棕墻,負責生活后勤的老師住在最后一棟,方便隨時照顧學生。
周末下午,學生們要打理個人衛生和內務,“老師會督促他們自己動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多杰朋措說。
“我小時候在鄉上的寄宿小學讀書,睡在教室的大通鋪,想回家不得不在土路上顛簸一天。”他回憶。目前,全校2000余名學生,不少人回家依然路途遙遠,最遠的距離學校七百多公里,但不同的是一路坦途、四通八達,“每逢雙休節假日,我們都會提前聯系客運站車輛,護送學生平安回家。”
沿著學校藝術長廊拾級而上,幾百幅學生和老師的攝影作品懸掛于墻,其中有幅名為“燭光下的自習”:夜晚師生們拼起課桌,在昏暗搖曳的燭火中埋頭疾書。“這是地震后剛建校時拍攝的,學校沒電沒水,”多杰朋措說,“那時,我們覺得考出好成績是最要緊的,大家都為此日夜努力。”
然而,陪伴學生的時間越久,多杰朋措和同事們愈加感到,雖然穿著同樣的校服,但每顆青春的心都有不同的悸動。“學校就像一棵樹,學生們是上面的葉子,每片都有自己的紋路。”他比喻道,“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每份熱忱,讓學校成為他們溫暖堅實的家,更是通向廣闊人生的橋。”
據悉,目前玉樹全州共有寄宿制學生6.7萬余人,占全州學生總數的67.6%;寄宿制學校數量占89.6%,已成為玉樹中小學的主體。近年來,當地政府全面加強投入,解決高海拔寄宿制學校硬件建設、設備配備等“缺口”;不斷提高補助標準,改善辦學生活條件。
玉樹州教育局副局長才仁多杰表示,寄宿制學校改變過去學校分散、師生流失的局面,讓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逐步走向均衡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