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莫河駝場鈴聲回蕩70年 “沙漠之舟”變“產業之舟”
中新社青海烏蘭12月8日電 題:青海莫河駝場鈴聲回蕩70年 “沙漠之舟”變“產業之舟”
作者 王利文 李江寧 趙朗
凌晨四時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天空還未亮。在駝鈴聲中,50歲的莫河駝場擠奶工人艾特熱坎·卡布勒別克逐一為其所負責的45峰母駱駝擠奶。為保證駝奶質量和產量,她的第二次擠奶工作在12小時后進行。
地處柴達木盆地東部的烏蘭縣有草場1692.27萬畝,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莫河”蒙古語意為“像胳膊肘拐彎的地方”,這片土地因水豐草茂、河流蜿蜒得名。
“莫河駝場前身是195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組建的西藏運輸總隊,曾為西藏和平解放、青藏公路和鐵路建設、柴達木盆地開發等作出了卓越歷史貢獻。”走進莫河駱駝場青藏駝隊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存虎動情地講述駝工們將第一面五星紅旗帶入拉薩的故事。館中數百件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默默訴說著駝工及其“啞巴兄弟”駱駝經歷的艱難歷程。
今年是青藏公路通車70周年,與之密切相關的莫河駝場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后,如今駝鈴聲依舊。通過發展鹽業開采、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屠宰加工等產業,這個歷史悠久的駝場已經轉型為一個現代化企業,建成了青海唯一的駝乳產品加工生產線,“沙漠之舟”變“產業之舟”。
“莫河駝場所處鹽堿地,這里產的駝奶富含鐵質、味道微甜,鈣含量比普通牛奶高出近7倍。”浙商孫英豪抓住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發展機遇,4年前創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始探索半舍飼養殖模式,對2700余峰長期半野生放養的柴達木雙峰駱駝進行飼養。
與駱駝“打交道”并不容易,烏蘭縣鮮有人掌握擠駝奶的技術。為此,孫英豪特地聘請哈薩克族馴化師、擠奶工開展技術教學指導。艾特熱坎于2021年從新疆伊犁來此工作。她介紹道,哈薩克族會通過撫摸和喂食等方式與駱駝建立信任。“如今被馴化的駱駝日漸增多,一峰母駱駝日產2-3公斤奶,每公斤收購價可達40元(人民幣,下同)。”
通過“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烏蘭縣駱駝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共飼養柴達木雙峰駱駝約4600峰,年供奶達300噸左右。此外,當地不斷引進先進養殖馴化、駝奶加工技術和設備,開展駱駝養殖馴化專題培訓,駱駝馴化效率提升了15倍,能產奶的母駱駝從個位數增加至目前的1200余峰,常溫下液態駝奶保質期從不到24小時延長至180天,產業富民效益得到充分釋放。2023年,烏蘭縣第一產業增加值5.68億元,同比增長4.9%。
“我計劃明年創立一家駝肉加工廠,打造高品質的駱駝肉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談及未來,孫英豪希望促進駱駝產業鏈的發展,讓“駝鈴聲”回響不絕。(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