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生到人工 從田間到產業化 青海蕨麻未來可期
中新網西寧3月24日電 題:從野生到人工 從田間到產業化 青海蕨麻未來可期
中新網記者李江寧
每年3月至5月,是青海蕨麻成熟的季節。在青海各地田間地頭,隨處可見采挖蕨麻的群眾,一顆顆裹著新鮮泥土的蕨麻果實,即將走向人們的餐桌……
蕨麻為鵝絨委陵菜變種,只在青藏高原根系才膨大形成塊根——蕨麻,是青藏高原極富特色和營養的珍稀資源植物。青海蕨麻儲量最高,個體最大,品質最好,種質最豐富,營養成分和活性成分最高。
《中國土特產大全》記載:蕨麻是西北高寒草原的特產,主產青海。既能食用,又可入藥,素有“人參果”之美稱。在西藏、青海、甘肅等地,蕨麻是藏藥的主要原料,據研究顯示:蕨麻塊根含豐富的多糖、皂苷、鞣質、總黃酮等成分,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具有抗病毒、保肝護肝、補血、抗疲勞、抗缺氧等功能。
圖為青海境內連片種植的蕨麻。受訪者供圖
“在我眼里蕨麻是個神仙果,就是老天爺賜給人類很神奇的一個東西。”李軍喬是青海民族大學生態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青藏高原蕨麻產業研究院院長,到今年,她已與蕨麻打了20余年的交道。
李軍喬與蕨麻的初識源于一碗香甜軟糯的蕨麻粥。“我記得是我三四歲的時候,爸爸給我煮了一碗蕨麻粥,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蕨麻,吃起來又甜又糯。”李軍喬回憶起兒時。
蕨麻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建群種和優勢種,長期以來,當地農牧民一直將采挖野生蕨麻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且致使資源量及品質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09年青海省已將蕨麻列入禁止采挖的范疇。
馴化野生蕨麻,這是一項重大課題,對促進農牧民增收及其產業化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圖為李軍喬行走在蕨麻種植地邊。受訪者供圖
野生蕨麻究竟能不能被馴化?這一問題一直在李軍喬的腦海中縈繞著。“我購買了一些品質好的新鮮蕨麻種在了家里的花盆里,沒想到長出了嫩芽,還結了蕨麻。”李軍喬說,“在花盆里都能長出來,在地里就更沒問題了。”隨即,李軍喬將人工馴化蕨麻作為自己研究生課題開始研究。
馴化野生蕨麻并沒有想象中的容易,由于以前沒有馴化的先例,李軍喬的研究無經驗可循。通過10余年的系統研究,終于在2009年,由李軍喬研發的中國首個人工馴化栽培蕨麻品種——“青海蕨麻1號”審定通過,實現了蕨麻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的飛躍,兩者相比較營養物質和有效成分沒有顯著差異,完全可以替代野生蕨麻,為蕨麻產業化提供了原材料的保障。
圖為蕨麻葉。受訪者供圖
2015年,“青海蕨麻2號”和“青海蕨麻3號”兩個新品種相繼誕生,這是我國獨有的3個蕨麻新品種,為蕨麻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人工馴化蕨麻成熟,意味著農牧民曾經的收入來源又回來了。“蕨麻(鮮品,球狀)每公斤市場價格為50元至200元之間,每畝產值5000元至50000元,經濟效益顯著。”李軍喬告訴記者,利潤高,農牧民對其更加青睞。如何將蕨麻產業化,并形成高附加值產品推向市場?彼時蕨麻一直作為藥品被廣泛應用,對蕨麻的產業發展極為不利。
“蕨麻沒有進入國家和地方食品目錄,制約了蕨麻產業化發展進程。”李軍喬說。為此,她跑遍了青海省相關部門,最終在2021年,由青海民族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食品工業協會共同制定完成的《蕨麻(干制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正式發布實施。
此后,蕨麻果酥、蕨麻啤酒、蕨麻飲料、蕨麻粉等高附加值產品相繼投入研發。同時,近年來,科研機構通過提取蕨麻有效成分研發成治療乙肝的新藥、抗缺氧的保健品,以及化妝品等新產品。
圖為李軍喬(中)在蕨麻種植地與學生交流。受訪者供圖
蕨麻的研究之路還在繼續,目前,人工馴化蕨麻依舊面臨著科研成果轉化難題。“蕨麻的產業鏈很長,人工蕨麻培育成功后,減少了對野生蕨麻的采挖,保護了原產地的生態。蕨麻前景很廣闊,我一直相信好東西總會發光的,所以我也會一直堅持做下去。”李軍喬說。
據悉,去年,李軍喬團隊篩選出63份高耐鹽堿蕨麻資源,將其種植在青海海西地區重度的鹽堿地,首次實現重度鹽堿地成功種植蕨麻,解決了蕨麻與糧爭地的難題。(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