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德令哈:“小菌菇”開出村民“致富花”
中新網西寧3月7日電 題:青海德令哈:“小菌菇”開出村民“致富花”
作者 黃秉杉 孫睿
驚蟄時節,清晨的陽光透過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河西街道巴音河西村的“食用菌”種植大棚,照在了村民們忙碌的身影上,大家正忙著采摘工作。
大棚里一簇簇“食用菌”長勢喜人、葉片肥碩。
怎樣讓全體村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果實?近年來,德令哈市巴音河西村從產業扶持、技術服務多個方面入手,盤活用好農村土地資源,走出了一條發展“食用菌”種植致富路,托起了村民們的致富夢。
“我們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溫室大棚也給我們提供了食用菌種植的基礎條件,現在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技術問題。”德令哈市巴音河西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張海安說。
張海安介紹,為解決“食用菌”種植技術這個硬核問題,他們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帶領村干部赴西寧市城南科技園實地考察,并聘請對食用菌種植有著豐富經驗的村民石貴柱擔任種植技術員,結合高原氣候特點,采用“露天+溫室大棚”互融模式種植反季節蔬菜和食用菌,對食用菌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監測適種,精心地栽培管理和全程跟蹤監督,確保食用菌試種獲得良好收成。
“菌絲發得好,菌菇才能長得旺,我們的食用菌產業才有希望。”技術員石貴柱說。
隨著食用菌種植技術和人才難題的破解,“資金缺口”成為新的問題隨之而來。
村黨組織立即統籌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和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102萬余元,流轉土地500余畝,改擴建溫室大棚20座,實施“溫室大棚食用菌種植培育基地項目”,自主培育菌種。
針對食用菌采摘加工包裝完畢后如何銷售的問題,村黨支部成立了德令哈源豐茂農牧有限公司,并建立“聯農帶農”機制,鼓勵村民從事蔬菜種植、配送、銷售來增加收入,形成了一條“種植—采摘—配送—出售”的完整產業鏈,解決了一批村民就業問題。
“目前所有菌棒已陸續開始結菇出棚,每天有500余斤的食用菌流入市場,端上老板姓的餐桌。”張海安說。
“食用菌每個菌棒的加工成本大概是6元到7元錢,一個菌棒出菇的時候能產5到7斤平菇,現在市場上批發價大概能到4元到5元一斤。剛出的這一棚是2萬棒,會陸陸續續出三茬,所以收益還是比較可觀。”石貴柱看著菌棒計算道。
伴隨著食用菌產銷之路的打開,村黨支部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分析,動態監測食用菌價格變化,合理規范價格調整,確保食用菌“賣得掉”,老百姓“吃得起”。
“目前種植的食用菌只是試種項目,培育比較成功。現在還試種了羊肚菌、金針菇、小圓菇等品種,后續還計劃在蔬菜大棚基地進行推廣,擴大種植面積。冬天種食用菌,夏天種有機蔬菜,這樣大棚就不用閑置,每個大棚一年就能不斷增收。”張海安說,2023年,試種的食用菌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余萬元,帶動村民創收1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邁出新步伐,取得新突破。(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