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基層法院“蓑衣行動”:讓刑事審判從“審理”到“治理”
中新網西寧5月9日電 題:青海基層法院“蓑衣行動”:讓刑事審判從“審理”到“治理”
作者 祁增蓓
“訴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卻不是最好的方式,而通過訴源治理,在訴訟前化解問題,則是一種更為和諧、智慧的手段。”8日,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朱曉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思路不應僅僅局限于民事領域,也需廣泛運用于刑事領域。
資料圖為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人民法院“蓑衣行動”部署會。 城中法院供圖
2023年,城中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共受理各類刑事案件360件。縱觀全年,案件總數大幅上升;復雜、疑難案件、新類型案件不斷出現;輕微刑事案件所占比重較大,特別是危險駕駛、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等輕罪案件上浮明顯。
今年3月,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結合刑事審判工作特點,開啟了一項刑事審判與“楓橋經驗”區域綜合治理的創新實踐,名為“蓑衣行動”。
那么“蓑衣行動”是什么呢?朱曉柳告訴記者,雨水未來,先織蓑衣。蓑衣是遮雨的工具,寓意從預防與教育入手,從源頭治理犯罪。同時,“蓑衣行動”中刑事審判干警不僅是法官、輔助人員的角色,更是踐行社會實踐,通過針對性地教育、普法,實現“擺渡”的擺渡人。
資料圖為城中區人民法院刑事案件庭審現場。 城中法院供圖
據了解,“蓑衣行動”主要有速裁程序、定向普法、司法建議、非刑措施等四項措施,是一項綜合、多維、多元的實踐活動,最終目的就是根據重點類型刑事案件的特點,制定專項方案,化解可能產生的刑事犯罪風險,降低刑事犯罪率。
“針對不同類型的刑事犯罪案件,我們一方面對潛在的高風險受害人群進行宣傳引導、普法答疑等預防性措施,提高他們防范和規避不法侵害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對潛在的高風險違法群體采取警示教育、常態化學習等防范性措施,降低他們違法犯罪概率和可能性,從源頭化解刑事案件,降低區域刑事違法犯罪發生率。”朱曉柳說。
其中,“法官勸誡卡”便是刑事案件宣判后非刑措施和定向普法相結合的一項工作。上面記錄著案件宣判當天的日期,還留有部分空白,由主審法官針對不同案件、不同當事人填寫“個性化”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勸誡、教育,旨在引導涉案被告人謹記教訓,鼓勵其放下心理包袱,以案為鑒,正身正行。
朱曉柳介紹,針對當前未成年犯罪案件呈上升趨勢,未成年人遭受侵害案件不斷發生的實際情況,刑事審判庭在借助電視媒體錄制普法節目,擴大法制宣傳傳播面之外,還前往轄區內各學校開展普法講座。“近年來,青少年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案高發,作為刑事審判干警我們不僅需要辦好每個案子,更需要做好普法工作,盡早消除犯罪苗頭。”
資料圖為城中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給涉案被告人發放“法官勸誡卡”。 城中法院供圖
此外,自2011年危險駕駛入刑以來,城中區人民法院每年因危險駕駛判處刑罰的案件超百件。“一邊是案件的審理、宣判,一邊卻是屢禁不止的案件發生。”朱曉柳告訴記者,涉案被告人往往法律意識淡薄、心存僥幸,這就需要刑事審判干警以司法建議為抓手,定向普法為重點,結合其他措施,化解可能發生的犯罪風險,完成刑事審判工作從“審理”到“治理”的轉變。(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