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海晏:彰顯非遺魅力 扮靚美好生活
中新網青海新聞7月10日電(馬國東 李雋)近日,在海北州海晏縣達玉民俗村“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演現場,非遺傳承人正在展示展演“金銀灘馬頭琴”“金銀灘平弦”“金銀灘越弦”“達玉逗曲”“海晏縣達玉藏族諺語”等各類非遺項目,歌頌美好新時代,共享美好新生活。
近年來,海晏縣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堅持“保護第一,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原則,拓展非遺保護載體,完善非遺保護體系,創新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海晏縣統籌政策制定、規劃編制、項目實施聯動力量,落實縣級傳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傳習補助經費,通過“尋根行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再調查、黃河流域海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等方式,不斷深入挖掘縣域內非遺項目資源,初步建立起了國家、省、州、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項目傳承人“一人一檔”紀實卷,形成了四級名錄保護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是只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活化石,讓非遺走進當代生活是保護傳承的重要方式。海晏縣堅持“挖掘與培養相結合、保護與宣傳相結合、非遺項目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注重將非遺元素植入“一區兩地三館四化多點”等紅色文化資源體系,通過“紅色+非遺”形式,讓非遺項目與紅色研學“牽手”,舉辦“紅色文化廣場周”“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開展“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等主題系列活動,金銀灘越弦、金銀灘平弦、河湟刺繡等非遺項目先后走進縣寄宿制民族中學、印象海晏大街、綠色產業園、文迦牧場等,10余項省、州級、縣級非遺通過紅色研學游文旅融合項目與游客群眾“零距離接觸”,切實推動了非遺進入尋常百姓家。
為了讓海晏燦若繁星的非遺薪火相傳,進一步破解非遺傳承“后繼無人”難題,海晏縣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工作,依托開設專題講堂、職業教育等方式,持續舉辦“河湟剪紙”“海晏嘉福蒼手工皮藝”“金銀灘祖傳正骨法”等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逐步探索設置文化遺產“現場看+動手做”個性化研學課程,讓青少年了解非遺生長土壤,充分感知非遺作為文化名片分量,引導青少年自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實現了非遺傳承與專業育人互促共生。
同時依托文化館、社區、學校等場所、陣地資源,積極建設和拓展非遺陣地,先后成立了嘉福蒼手工皮藝工作室、“河湟剪紙”非遺傳承教育實踐點等非遺“工坊”,并堅持自主培訓與“走出去”培訓相結合,以集中學習、現場答疑、交流座談、“名師帶徒”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能力提升培訓,推動非遺隊伍規范化、規模化。截至目前,已組織素養提升等各類培訓講座80余場,培訓5000余人次。
近年來,隨著海晏縣全力推進“一城五業、全域生態”總體發展格局,縣域內紅色研學業得到大力發展,“非遺+”新場景不斷拓展,非遺旅游新路徑日益豐富。特別是海晏縣依托縣文化館、西海長歌·海晏縣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立展示皮具制作、達玉藏族婚俗、蒙古式摔跤等體驗場景,以“非遺+研學”“非遺+特色文化館”“非遺+電商”等形式催生出新場景、新業態,全縣一大批非遺產品、非遺衍生品走俏熱銷,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社會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內生動力。(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