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扎縣扎實推進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 鄉村呈現新氣象
中新網青海新聞2月28日電(尖宣)自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以來,尖扎縣委、縣政府圍繞“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的工作目標,持續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統籌推進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促進就業,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切實讓929戶3593名搬遷群眾安得下來、融得進去、致富有路,鄉村振興呈現出新氣象。
從“搬下來”到“穩得住”,民生保障有溫度。尖扎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后續扶持工作的首要任務,聚焦“衣食住行、娛教醫養”等搬遷群眾關注的現實問題,在全面落實各項保障措施的基礎上,持續優化安置點“軟服務”“硬環境”。一是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健全農村人口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在全縣7個易地搬遷安置點排查整治并及時消除房屋重點安全隱患風險,切實鞏固提升農村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投資1291.19萬元,實施昂拉鄉凈化水廠、尖扎灘鄉凈化水廠建設項目,德吉、來玉、薩尕尼哈等搬遷點人飲水質與供水保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目前,全縣7個搬遷安置點基礎設施均已配套完善,并新建群眾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射箭場和幼兒園等,切實滿足了搬遷群眾多元化需求。二是加大教育資源投入。扎實做好7個搬遷安置點的適齡少年兒童就學情況摸排,切實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積極落實教育資助政策,2023年,落實學生資助資金4490.84萬元,惠及各學段學生13754名。投資1608萬元,完成東果村、德吉村、薩尕尼哈等4所安置點幼兒園的教學樓等基礎設施建設,并配齊附屬設施,使搬遷家庭學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實現搬遷家庭學生教育均等化。三是做細醫療服務保障。扎實做好“一站式”結算,對2828名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易返貧人口實行“先住院、后結算”服務,全縣7個安置點中已有5家村衛生室開通“金保網”刷卡系統。
從“穩收入”到“能致富”,產業發展有力度。聚焦“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做好‘土特產’文章,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工作要求,結合縣域資源稟賦和鄉村振興工作實際,著力激發資源優勢,全縣7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先后打造出了生態畜牧業、生態旅游業、設施農業、民宿產業等游農相輔的產業鏈,通過產業入股、就業幫扶,逐步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一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聚焦全域旅游建設目標,深入開發打造休閑度假、農業觀光、民宿體驗等獨具鄉村氣息的旅游產品。在德吉村實施休閑廣場、民俗風情園露天沙灘、美食廣場等旅游建設項目,引進中青建設集團對德吉村景區進行市場化運營,引導42戶搬遷戶開辦農家樂,30戶搬遷戶經營特色美食,打造了“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游黃河風光”的旅游發展模式。2023年,德吉村共接待游客37500人次,旅游收入1417056元,同比增長297.4%。在來玉村發展集旅游、光伏、民宿、采摘、服裝加工為一體的后續扶持產業,形成了“多業共生、多輪驅動”的五大特色產業體系,并不斷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引進企業對鄉村民宿、農家樂等旅游產品進行標準化開發,發展民宿第一年村集體可實現分紅收益10萬元,2023年至2026年每年分紅收益遞增5萬元,運營25年后來玉民宿項目運營權歸村集體。德吉、來玉兩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后扶產業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各界群眾的高度認可,先后多次登上央視新聞聯播,成為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的先進典范。二是著力建強民族手工業。堅持把打造民族特色產業作為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尖扎灘鄉薩尕尼哈安置點,利用尖扎灘鄉草場資源優勢,發展生態畜牧業,依托已建成的農貿市場,扶持發展藏式帳篷制作、藏式服裝加工、羊毛被制作等產業,持續推動搬遷群眾通過傳統民族產業實現增收。在來玉村,結合婦女群眾意愿和縣域市場需求,創辦服裝加工廠,為婦女制衣產業創造有利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不斷推動傳統服裝加工廠逐步向集現代民族服裝設計、制版、生產、加工、訂做、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型服裝廠家發展,服裝加工廠有效解決了來玉及周邊村莊20名無法外出務工的婦女就業問題。三是統籌推進光伏產業發展。充分利用尖扎縣光照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爭取實施光伏項目,實現安置點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不斷推動傳統能源、新能源的互補發展。在薩尕尼哈安置點實施的7.8兆瓦光伏電站項目,為34個退出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3990.33萬元;在德吉村、來玉村、寺門村實施搬遷戶分戶式屋頂光伏扶貧項目,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每年每戶實現8000元穩定收入。
從“強管理”到“優服務”,黨建引領有深度。緊盯“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以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體系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安置點社會治理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安置點基層黨組織。按照“人到哪里,黨的建設就跟進到那里”的原則,全面健全7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基層黨組織。其中,來玉村和東果村為整村搬遷村,由原有的組織機構,“兩委”班子服務管理;薩尕尼哈、寺門村、石乃亥村莫合加社由原搬遷所屬村黨支部管理;縣城集中安置點由新建立的濱河社區和原搬遷所屬村雙重管理。同時,向各安置點黨組織發放“一表一冊一規范”,依托“黃南先鋒”智慧黨建云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督促指導各黨支部規范化開展黨內政治生活和組織活動,以強有力的黨建引領帶動安置點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將政治上過硬、工作能力強、群眾工作做得好的黨員選入支部班子中,指導各安置點因地制宜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建立健全村務管理制度和村民自治機制,有效推動農村社會治理向末端延伸。二是充分發揮安置點黨員示范帶頭作用。著力構建“黨支部-黨員-群眾”的服務體系,實現黨支部管理黨員,黨員服務群眾的“點對點”定向服務,安置點黨員經常性地開展基礎信息采集、法治宣傳教育、矛盾糾紛調處、環境衛生整治、治安巡邏防范等工作,成為本村的“活戶籍”“活檔案”“活地圖”,搬遷群眾在黨員的示范引領帶動下,積極主動參與到社會治理工作中,逐步實現從“要我管”到“我要管”的轉變。三是精細化提升安置點社會治理水平。深入推行“網格化”“信息化”管理服務模式,按區域劃分片區并配備網格員,覆蓋安裝視頻監控和家庭緊急報警系統,各網格員充分履職盡責,做到了“經常走訪走到家、各類意見聽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細致工作做到家、好事實事辦到家”,實現了村級服務管理工作延伸到戶到人,問題發現在網格、解決在網格,社會治理有了從粗放到精細的根本轉變,搬遷群眾安全感得到不斷提高。(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