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推動青海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走在前列 —青海省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工作紀實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織,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和民族區域自治面積最大的省份。這里山川壯麗,各民族和諧共處、攜手并肩、團結奮斗共同建設美好家園。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記錄著青海民族團結進步、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軌跡。
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有形有感有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緊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工作目標,扎實推進青海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
——編者
青海地處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東部,被譽為山宗水源、路之沖,廣為流傳的昆侖神話是中華民族的遠古記憶,長江、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青海聯疆絡藏、通甘達川,自古以來是戍邊守關、經略西部邊疆的樞紐,在國家生態安全、國土安全、資源能源安全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歷史上,漢、古羌、匈奴、月支、鮮卑、突厥、回鶻、黨項、吐谷渾、吐蕃等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共同發展,元明以來逐漸形成了以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格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書寫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青海歷史,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縮影。據第七次人口普查,全省有54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293.0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592.4萬人的49.47%。全省有6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28個民族鄉,民族區域自治地方面積達98%,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和民族區域自治地方面積最大的省。
特殊的省情,決定了在青海做好民族工作、教育引導干部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十分重要。歷屆省委、省政府始終將民族工作擺在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重要位置,作為“國之大者”“省之要事”高度重視,一以貫之。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各級黨委政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為統攬,努力推動青海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走在前列。
一、堅持高位謀劃推進,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加強
長期以來,青海始終堅持高位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1982年起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2003年在全國首創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建立了深入持久開展創建工作的長效機制。2013年青海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作出“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的決定,通過“三年強基礎,八年創先進”,在2020年青海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成功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進入“十四五”后,青海省委、省政府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全新的起點上開啟了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新戰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后,黨中央出臺的有關文件明確提出“支持青海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為青海創建工作提供了強勁動力和根本保障。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對示范省創建進行全面部署,提出了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走在前列的新的更高目標。省委召開民族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率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施意見》《關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從組織領導、制度建設、政策支撐、督促落實等方面為創建工作提供了堅強保障。每年青海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都專門研究民族工作,省黨代會、省委全會、省兩會工作報告上民族工作都占有相當篇幅。久久為功、高位推進,為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一步步拾級而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二十大以來,新一屆青海省委領導班子堅持把民族工作放在百年變局和民族復興兩個大局上、放在推進現代化新青海建設大業中審視和把握。2024年新年伊始,省委主要領導主持召開的第一個全省性會議,就是創建工作推進會,會議提出了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豐富交往交流交融平臺載體、民族宗教事務依法治理、社區石榴籽家園建設、鑄牢示范市創建”等五個方面作示范的目標,確保了高位推進的工作態勢。青海省委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領導小組,構建省、州、縣、鄉四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領導體制。建立了民委委員新機制,將有關黨委、政府部門和人民團體納入委員單位,委員單位擴大到34個,形成了政治引領、黨建統領、黨政同責、社會同創、全民共建的大創建格局。
二、堅持共創共建共享,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提質增效
實踐出創新。青海在全國開創了黨委總攬創建工作的先例,率先建立了各級黨委“一把手”抓創建的領導機制、專項考核機制、專項獎補機制、經費和隊伍保障機制、示范動態管理機制、第三方評估機制、模范典型定期表彰機制等長期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率先落實“兩個納入”重大要求,創建工作成為年度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目標責任(績效)必須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成為巡視巡察工作的重點,確保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針得到切實落實。無論是出臺法律法規還是政策措施,都把有利于增進共同性,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首要考慮。青海省級和6個自治州制定出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果洛藏族自治州出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公約》,西寧市和化隆回族自治縣探索制定鑄牢工作的地方性法規,通過地方立法,把創建工作確定為各部門法定職責和全體公民的自覺遵守。
落實國家最新指標體系,結合省情實際,率先出臺了《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測評指標體系(試行)》,以更高更嚴的要求落實國家標準,使創建工作始終圍繞主線、突出主線、服務主線、踐行主線,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持續開展創建“十進”活動,創建工作的平臺載體更豐富,覆蓋更全面,全社會參與的氛圍更濃厚。累計下達6.24億元資金對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和教育基地進行專項獎補,極大地提升了工作積極性。經過努力,目前全省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62個、示范單位33個、教育基地9個,省級示范區、單位278個,選樹全國模范典型271個,省、市、縣三級先進典型3700多個,創建成就鼓舞人心,全省所有市州和93%的縣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走在了前列。
三、堅持思想教育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不斷夯實
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干部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全省宣傳思想教育工作整體部署。加強國民教育,在小學初中開設民族團結專題課,在普通高中思政課中強化民族團結教育,在高校、高職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推動《概論》學習進學校、進課堂、進陣地、進寺院、進教育基地。針對黨員干部、農牧民、學生、宗教界等不同群體,常態化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培訓、宣傳宣講和主題實踐,連續42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連續20年派萬名干部下鄉進村入寺宣講,連續11年開展寺廟法治宣傳月活動,創立馬背宣講隊、雙語專家團、宗教人士宣講組等特色宣講隊伍,用帶有“泥土氣”“糌粑香”的方式,把黨的惠民政策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到千家萬戶。
結合實際常態化、多形式開展宣傳教育。制作推廣青海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標識LOGO,舉辦“民族團結感動人物”評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主題采訪、文學筆會,開通“青海石榴籽家園”系列網絡媒體平臺,拍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海實踐專題紀錄片,舉辦網絡答題活動,參與人次超100萬。加強“道中華”平臺的學習使用和宣傳推廣。《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青海卷》已編纂完成初稿。陣地建設再上臺階,利用現有歷史文化場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培育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主題公園、廣場等,創作推出了一批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品力作,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人們體悟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全社會共同價值追求,各族干部群眾的“五個認同”“四個與共”理念更加牢固。
四、堅持豐富平臺拓展路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深化
始終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途徑,發揮對口援青、東西部協作機制作用,通過出臺支持政策、創造便利條件、廣泛宣傳動員等方式,推動基層干部、青少年、各族群眾走出青海、融入全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互嵌發展格局。特別是20多萬各族群眾在全國330個大中城市經營拉面產業,打造了“三交”的青海品牌。各地積極探索促進“三交”的平臺載體,雪山上的牧民球隊闖進貴州村超、草原上的足球少年走進北京工人體育場、炕頭上各族繡娘的繡品擺進國際進博會,“三交”載體平臺不斷豐富,頻次規模空前增長。特別是玉樹青少年北京行活動,登上中國日報網融媒體英文專題Xi’s Moments(學習時代),全平臺閱讀數超10億。“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繡”“腳尖上的旅游”“小足球大團結”等成為響徹全國的“三交”金名片。
充分發揮城市“三交”平臺作用,構建“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社區民族工作模式,創新打造388個社區“石榴籽家園”。廣泛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結對子”“手拉手”“百家宴”等聯誼活動,舉辦元宵燈謎會、藏歷新年聯歡會、民族趣味運動會等特色活動,構筑了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全面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穩妥推行“三科”統編教材,在歷時9年編譯出版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漢藏詞匯對照版的基礎上,完成漢藏對照全文版的翻譯審定,制作播放難點詞條解析電視教學節目300集,不斷提升干部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水平。在“12·18”積石山地震面前,青海省委領導一線指揮、各級干部沖在前面,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各族群眾互幫互助、共克時艱,許多人自發遠道而來,為災區群眾免費做飯,將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青海拉面送到受災群眾面前,在危急時刻、災難面前,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堅持新發展理念,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更加扎實
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深刻把握青海資源稟賦和區域特征,牢牢把握省情定位,切實把建設生態文明高地、打造產業“四地”作為推動青海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動路徑。堅決扛起守護“中華水塔”的政治責任,國家公園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14.6萬牧民放下了牧鞭,吃上了“生態飯”,當上了管護員。著力打造世界鹽湖產業基地,鹽湖產業產值達到580多億元,鉀肥產量占全國的77%,為端牢中國飯碗、支撐新能源、新材料發展作出了青海貢獻。著力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清潔能源裝機突破5100萬千瓦,建成全國首條全綠電大通道,青海綠電點亮了北京大興機場、杭州亞運會賽場。著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三江源溯源之旅、雪山探秘之旅、國家公園生態體驗之旅享譽國內外,大美青海的品牌越來越響亮。著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青海成為全國規模居首的有機畜產品、有機枸杞、冷水魚生產基地,上好的品質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的廣泛青睞。
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自覺把“富腦子、聚人心”擺在突出位置,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小財政辦出了大民生,財政用于民生支出始終保持在75%以上,全力辦好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實事,全省近54萬各族群眾增收,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已成為青海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
征程萬里風正勁,劈波斬浪啟新程。青海省將繼續扎扎實實地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進一步創新思路、強化舉措、凝聚合力,確保高標準高質量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推動青海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走在前列,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匯聚人心、凝聚力量。(完)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供稿)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