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探秘海東市河湟文化博物館
中新網青海新聞8月22日電(李雋)“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孕育華夏文明的搖籃。滔滔黃河在流經上游谷地時與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共同滋養出一片富饒肥沃的土地,史稱‘三河間’,這就是河湟地區……”21日,青海省海東市河湟文化博物館講解員正在向“文化中國行”之走進大美青海全國重點媒體采訪活動的媒體記者介紹道。
河湟文化博物館位于海東市樂都區,于2023年7月3日正式建成運行,是海東市第一座以區域性歷史文化為背景的綜合性博物館,館內展示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也講述著各民族古往今來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據了解,河湟文化博物館展覽空間由序廳和4大展廳組成,展示有石器、玉器、骨器、木器、陶器、瓷器、銅器、金器、銀器、鐵器、紡織、紙質等17類1180件(套)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5件。序廳中央以立體沙盤展現河湟地域范圍和自然環境,中央垂幕示意黃河四大文化,左右兩側墻面設計彩陶墻放置374件柳灣出土的彩陶,用于展示“彩陶故里”文化名片,凸顯河湟文化的厚重和大氣。
形態多樣、圖案繽紛的彩陶文物是河湟文化博物館的一大亮點。“青海彩陶文化舉世聞名,位于海東市樂都區高廟鎮的柳灣遺址有‘彩陶王國’的美譽。”館內講解員介紹,柳灣遺址出土彩陶近2萬件,包括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辛店文化4種文化類型,全面反映了青海地區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彩陶文化的發展過程,彩陶造型之多樣、構圖之精美、風格之獨特令人驚嘆。
“4000年前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面條,享有‘天下第一碗面’的盛譽,‘青海拉面’的傳承也有跡可循……”講解員一邊介紹,一邊帶著記者繼續參觀。
在這里,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的拉乙亥遺址文化遺存,到中原仰韶文化西進河湟區域,馬家窯、宗日文化在黃河上游地帶崛起,再到金石熔鑄中的齊家文化,卡約、辛店、諾木洪文化;從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安達其哈村進行考古發掘的安達其哈遺址,到河湟地區馬家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樂都柳灣墓地遺址等不同形制的墓葬復原,全方位多角度向世人呈現了古時河湟地區先民適應自然、征服自然,并由原始狩獵生活逐漸發展到農耕和畜牧的種種表現。
河湟文化博物館館長趙元杰介紹,河湟文化是黃河上游歷代先民生產生活中積淀的文明結晶。在歷史的長河中,世居河湟地區的各民族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共同生存、共同生產、共同開發、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河湟文化,在促進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博物館將繼續致力于河湟文化研究、文物展示展覽等重點工作,并加強與省內外大中小學院校的合作,讓河湟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