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變綠洲 青海格爾木生態與產業“兩山排闥送青來”
中新網青海格爾木12月12日電 題:荒漠變綠洲 青海格爾木生態與產業“兩山排闥送青來”
作者 王利文 李江寧 趙朗
冬季的柴達木盆地寒冷、干燥,在廣袤的荒漠中,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依舊“綠意盎然”。陽光照耀下的太陽能板排列整齊,將無盡的光能轉化為電能。與此同時,狂風呼嘯而過,巨大的風力發電機葉片飛速旋轉,一股股強勁的風能為城市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格爾木”在蒙古語中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中國地圖上,這里還只是柴達木盆地人煙稀少的大漠戈壁,僅有少數牧民偶爾游牧至此。
1954年,“天路將軍”慕生忠帶著西藏運輸總隊到達格爾木時,指著腳下的土地說:“我們的帳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爾木。”就這樣,格爾木的開拓者和建設者們利用青藏公路動工前的空余時間,修渠放水、開荒種地,種下了第一批樹木、開墾了第一塊田地……隨著城市雛形逐步奠定,一座嶄新的高原新城從此在中國大地上聳立。
43歲的護林員賈金蘭記憶中的格爾木是“一片荒漠”,如今已變成“一片綠洲”。植樹、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這個與樹打交道的職業讓她無比自豪。“4年前種植的小樹苗已有碗口粗,它們就像我的孩子。”她所在的千畝林中心管護站所轄面積達1860畝,青楊、沙棗、榆樹等諸多樹種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傾灑抹抹綠意。
格爾木市林業和草原站副站長范芳芳介紹,盡管降水少、土壤鹽堿重、養護難度大,一代代格爾木人用勤勞的雙手繪成了綠水青山,如今的格爾木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
1982年,慕生忠再次回到格爾木,留下“過去千里荒野,現在柳樹成蔭”的手跡。
今年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通車70周年。這座因路而生、因路而興的城市,截至2023年底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949.45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48平方米;自2012年以來,完成國土綠化65萬余畝。
對于地處廣袤戈壁的格爾木而言,“綠色”不僅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更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
青海省是中國新能源裝機占比最高的省份,截至2023年底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為5109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92.9%。富集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資源的格爾木牢牢抓住這一機遇,將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轉化為清潔能源產業優勢。
2019年,魯能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國家示范工程在格爾木全部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70萬千瓦的,成為世界上首個集風光熱儲調荷于一體的多能互補科技創新項目。今年7月,世界海拔最高的風機葉片制造基地暨綠色氫能創新基地在格爾木市開工建設,建成投產后年配套風機總容量超100萬千瓦,將填補青海省風機葉片生產空白。
走進冬日的格爾木市東出口光伏產業園區,4400面定日鏡以精準的角度追逐太陽,塔式光熱電站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遙望吸熱塔,產業園區相關企業現場負責人蘇岳算了筆“生態賬”:目前,該電站年均發電量已達到1.2億千瓦時,約為一個普通家庭4萬年的用電量。光熱發電與光伏、風電等波動性電源互補性和可持續性較強,可共同構成多能互補發電模式。
從生態到產業,近年來格爾木的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蘇岳期待,“未來,這片土地將綻放更多生機,讓‘綠洲’更綠。”
“向天路看發展——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通車7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由中新社西藏分社、青海分社和四川分社共同策劃,本次活動得到建行青海省分行大力支持。(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 舉報郵箱:jubao@chinanews.com.cn 舉報受理和處置管理辦法 總機:86-10-87826688